內雙溪自然中心 行事曆

環教課程預約專線:02-2368-0603 #22 環境友善種子 謝小姐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7:00(中午12:00-13:30是休息時間喔!)
園區開放管理資訊:02-2759-3001#3312 廖小姐
志工導覽預約專線:02-2759-3001#3312 廖小姐
顯示具有 精選內雙溪-雙溪物語-自然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精選內雙溪-雙溪物語-自然筆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淺山環境知識+ | 💁國際女孩日♀️:女力當自強-動物篇

 

動物世界中雌性扮演著繁衍後代重要的角色。
(
圖為莫氏樹蛙交配時呈現抱接姿勢,上雄下雌) 攝影:林品萱

  10月11日是「國際女孩日」,聯合國倡議各國支持女孩平等享有教育及人身安全等權利,讓世界各國每個女孩都能獲得應有的人權與照顧。過去在人類社會中女性的權益曾不被重視,然而在動物世界裡,雌性卻往往扮演著繁衍後代、甚至為整個族群撐起一片天的重要的角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淺山森林中動物女孩的故事吧!

 👇點選左下角《閱讀更多》

⛰淺山環境知識+|山林小霸王-虎頭蜂

     一般我們認知的蜜蜂,多指「蜂科」及「胡蜂科」的昆蟲,特徵有:

✅ 兩隻複眼

✅ 咀嚼式或舔吸式口器

✅ 蜂腰(1和第2腹環間有非常細的部位)

✅ 特化的產卵管(就是大家印象中的毒刺)

黃腰虎頭蜂,分布於平地到中海拔山區或住家屋簷下築巢。圖片攝於蘭嶼,圖中2隻虎頭蜂正在食用飛魚乾。攝影:鍾咏慶

【自然筆記】解蜜蜂暴:一窺工蜂身上的秘密武器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來匆匆~去匆匆~做工趣味濃!
圖片來源:Plxabay 由內雙溪自然中心後製完成
小蜜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兒歌,愛做工的小蜜蜂不帶工具怎麼做工呢?
我們將用超強透視眼,帶你近距離認識這些「工蜂」吧!

【遊程推薦】內雙溪花花輕旅行:藥用植物園、大崙頭山登山步道

想不到去哪?輕輕鬆鬆遊內雙溪就對了!
假日想到戶外走走又不想人擠人就來內雙溪,
這周邊好玩的太多了,任你有幾個周末都玩不玩,
這次先介紹「花花」輕旅行,秋天到了不賞花要幹嘛呢?

「限時開放」配上「限量小禮」,就趁現在等你過來~~

限時開放:自然中心只有10/13、14、20、21開放喔!
限量小禮:親身體驗內雙溪,拍照打卡換小禮,限量1000份,送完為止喔!

【自然筆記】中秋傳說-飛蛾奔月

  再過幾天就是吃月餅的節日-中秋節,很多人為了這一天買月餅、烤肉用品,為的就是要月圓人團圓,齊家一起吃月餅賞月圓。還有絕不可少的中秋傳說: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月餅起義飛蛾奔月,你知道幾個呢?

疑~飛蛾奔月!?是嫦娥奔月、飛蛾撲火吧?
嫦娥奔不奔月我不清楚,
但飛蛾撲的是月不是火~
你不能不知道!
你不能不知道,飛蛾會撲火是因為你我闖的禍!
飛蛾撲的是月不是火!!(圖:plxabay,後製)

【自然筆記】夜遊森林多了誰?

  許多大學生們總會邀約三五好友一起去夜衝,探訪不熟悉的夜晚風景,說些恐怖的故事,讓彼此的陪伴更加重要。在一個夜黑風高的夜晚,月光被雲朵遮得若隱若現。幾個人相約一起去森林探險,前方的路被黑暗壟罩著,時而清晰時而模糊;風,穿過一棵又一棵的樹,讓皮膚泛起陣陣涼意。此時身旁灌木叢突然竄出一陣「刷刷」聲,驚出眾人一身冷汗!到底是什麼闖進了這群人的隊伍裡呢?它是否穿著紅色衣服,腳不著地或是全身濕黏呢?

走進令人膽顫心驚的夜晚森林,想要「保持安全」請務必繼續看下去!

看著圖片10秒鐘,想像一下下一秒會出現的是什麼?
看這圖片10秒鐘,想像一下下一秒你會看見的是什麼呢?(圖片來源:謝曉嵐)

【內雙溪傳說】溪山故事獵人-走訪溪山百年古圳

暑假期間一轉眼就只剩下一半了!
還懊惱著要去哪裡遛小孩嗎?
告訴大家一個可以玩好遊戲、走好地方的好康活動:【內雙溪傳說-尋寶解謎大冒險】

想知道他們在找什麼嗎?趕快下載地圖過來玩吧!
結合「定向運動」「地理尋寶」兩大元素的【內雙溪傳說】
好玩、好看、又可以了解當地文化與自然環境
誠摯邀請您,走進內雙溪,藉由一紙地圖與藏寶謎語,探索內雙溪傳說!
活動不需費用,僅需下載尋寶地圖和一隻可上網的智慧型手機就可以準備出發!
(活動詳情請見->網站連結)

永續食材:「好」的雞年從吃「好」雞開始!

        「雞」年到了!雞對於我們的貢獻可是不容小覷喔~每逢過年過節、生孩子做月子、冬天的進補幾乎少不了牠!《食力》網站整理了2015 年台灣的人均雞肉消費量共達31公斤(台灣人在2015年總計共吃了73萬公噸的雞)!農委會在2016年也調查台灣每天共吃掉的雞排數量,共25萬片以上 !哇!這麼大量的雞,到底怎麼進到我們胃裡呢?

       

【自然筆記】森林的防颱攻略~

        2016年9月27日梅姬颱風籠罩全台,夾帶大量水氣與強風的梅姬,扳倒了大樓的鷹架、商家的招牌;連根拔起沿路的行道樹,除此之外也造成許多路斷坍方,無法對外通聯!每年的7-10月是颱風最愛光臨的時節,平均一年會有3-5個颱風對台灣造成影響,為了保護自己的家園,該如何防颱已成為了我們生活的基本能力:堆沙包、貼窗戶、買口糧...等。

       除了我們努力防颱外,佔台灣58%面積的森林也有一套自己的防颱攻略,森林怎麼防颱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梅姬颱風帶來了強風豪雨,森林到底如何面對這樣的力量呢?
(投89線力行產業道路14.5公里處出現土石流。)圖/仁愛警

【自然筆記】內雙溪石頭厝的身世之謎


  說到「地質」,大家是否第一時間覺得生硬與充滿距離感?如果說地質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默默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樣貌,是不是覺得遙遠又難以感受呢?這裡,內雙溪小編要來說一個「石頭屋」的故事。

  常常來到內雙溪的朋友都有個疑惑:好端端的山上怎麼有一棟石頭屋在這裡?位在登山步道口前面,遠看以為是廁所,走近了又發現不是,到底怎麼一回事?

【活動花絮】溪流社區的居民 --水域生態觀察


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你是否還在盼望起溪畔玩水時的清涼暢快呢?清澈的小溪,除了你我玩水的腳步以外,還有許多小小居民們生活在這個流動的社區裡喔!

只是,他們通常躲在溪底石頭的背面、或者移動快速,一閃而逝的身影,讓你我都來不及察覺他們的存在呢!


在今年的 5/14 及 5/22 日,內雙溪夥伴與臺北市的大小朋友們一起踏入雙溪,在講師的帶領下,一起探訪溪流社區的居民,來看看他們找到什麼吧:

【活動花絮】手心裡的森林:尋找竹跡

在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走進竹林,
認識、親近、了解、利用。順應著自然的節奏。
       蘇軾曾云:「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言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人們的生活曾與竹子密不可分,不過,隨著時代演進,更多材料的出現,讓竹產業漸漸凋零,傳統工法也慢慢失傳。這些過去的常民智慧,就這樣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十分可惜。
       本次內雙溪邀請到雙溪上游的在地農友:郭登源老師,來分享數十年累積的田間智慧,讓我們一起走進涼風颯爽的竹林裡,傾聽自然的呼吸吧!


UNO!森林社區-內雙溪生物紙牌遊戲開箱~


小雪剛過,凜冬將至。在冷颼颼的冬天,森林居民們都躲到哪兒去了呢?是樹洞裡面、還是石頭縫縫中呢?

咦?!原來他們全躲進內雙溪的紙牌遊戲裡了!!

紅楠、大頭茶、大冠鷲、赤腹松鼠......每個居民都躲進色彩不同的牌卡裡頭了呢~

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內雙溪「繽紛的森林社區」--紙牌遊戲吧!
 

【自然筆記】六足的盛夏饗宴

         盛夏的七月天,除了地表溫度節節高升以外,在內雙溪的六足世界裡,盛夏也是個活力四射、熱情滿點的季節呢!

        蟬聲在樹上大鳴大放起夏季的專屬情歌;長腳蜂們忙著打造今年度限定版豪宅;日落後的蟋蟀與螽斯,交織成唧唧復唧唧的夏夜草地樂隊。

        內雙溪小編,也在中心附近的某處神秘小森林中,直擊昆蟲的火熱現場喔!

【自然筆記】 那些、不在山上的水庫們 (下)

都市蹺蹺板上的水平衡


        

水平衡的方程式,說來很簡單:
輸入量(降雨量)=儲存量(截留、窪蓄、入滲與地下水)+ 輸出量(蒸發/蒸散、流出量)。
但如何掌握這其中的數字,可就讓所有的專家大傷腦筋。


        隨著麻雀高踞在電線杆上的眼,我們看見一個截然不同於森林和溪流的故事:由於人們的高度集中,與都市的發展,不透水鋪面的增加,大大改變了都市的水平衡。以美國費城為例,隨著不透水區域的擴大,由原始的自然地表覆蓋改變至 75%~100%的不透水表面。原本佔總降雨量10%的地表逕流,因都市化的結果增至55%;入滲則從50%減至佔總降雨量的15%,蒸發量亦隨之降低。


【自然筆記】 那些、不在山上的水庫們 (上)


       春天,在鄭愁予的詩裡是「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而在如今這個乾旱的暮春,卻是「颱風不來、水庫的口渴不解」。

        去年缺少颱風帶來大量降水、今年的春雨依舊欲振乏力,臺灣已經拉起了限水警鈴。媒體上不乏十年大旱的各式報導,然而,我們能做的,依舊只有看看家中的水龍頭是否換上省水標章嗎?面對水,讓我們一起探索家門以外、水管源頭的世界。現在就跟著內雙溪小編,用飛鳥的眼睛,順著臺北市的雙溪,從溪流的上游到下游,看見那些「不在山上的水庫」們。

[自然筆記] 慢下來,讓我們接近土

走在台北的大街上,時而環顧四周,看著一棟棟此起彼落的高樓,很難想像這裡曾經也有著一望無際的田地,那一方沃土曾經承載著無數個生命,餵養著人們和動物的成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土地的利用也跟著轉變:原本種植作物,或過往長滿野菜雜草的土地,因著現代人們的生活所需,鋪上了車行便利的柏油路、蓋上了適宜人居的水泥高樓。當代的發展便利了密集快速的城居生活,卻也不小心拉遠了我們與那一方土地的距離。
你是否跟小編一樣,已經很久沒有停下腳步,端看那孕育生命的泥土:遲鈍的鼻尖是否還能憶起下過雨後草地上的那一陣土腥;脫下鞋襪的腳底,是否還記得黃泥地上砂粒鑽入趾間的觸感、及那一絲地氣的沁涼?

        曾幾何時,我們忘記了身處天地間俯拾即是的自在,轉而習慣打開電視收看旅遊頻道、坐在車內,從移動的玻璃窗後,感受所謂大自然山水風光?隔上一片玻璃,遠的不是距離,是封閉的心。2015年的內雙溪,搭著聯合國「國際土壤年」的節奏,且讓我們將土壤的故事從頭說起。
一起停下腳步,彎下身軀;撫摸那孕育萬物的土壤,喚醒對自然的渴望~

[自然筆記] 上山,看見木頭色的聖誕節

        叮叮噹!叮叮噹!鈴聲多響亮~雖然在台灣沒有白雪紛飛的冬季,聖誕節的氣氛可也一樣不缺地佈置上街。在這個幸福洋溢的歡樂時刻,如果說要用一種氣味作為聖誕節的註腳,你會想到什麼味道呢?是烤雞大餐的油香、還是薑餅屋上白色糖霜的甜蜜呢?

        如果讓內雙溪小編來說的話,會說是──「木頭味」。咦?木頭味?沒搞錯唷,現在就跟著內雙溪小編,一起上山看見聖誕節的木頭色~

(圖片來源:sina 新浪網 <東京迪士尼耶誕節佈景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