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雙溪自然中心 行事曆

環教課程預約專線:02-2368-0603 #22 環境友善種子 謝小姐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7:00(中午12:00-13:30是休息時間喔!)
園區開放管理資訊:02-2759-3001#3312 廖小姐
志工導覽預約專線:02-2759-3001#3312 廖小姐

[自然筆記] 慢下來,讓我們接近土

走在台北的大街上,時而環顧四周,看著一棟棟此起彼落的高樓,很難想像這裡曾經也有著一望無際的田地,那一方沃土曾經承載著無數個生命,餵養著人們和動物的成長。隨著時代的變遷,土地的利用也跟著轉變:原本種植作物,或過往長滿野菜雜草的土地,因著現代人們的生活所需,鋪上了車行便利的柏油路、蓋上了適宜人居的水泥高樓。當代的發展便利了密集快速的城居生活,卻也不小心拉遠了我們與那一方土地的距離。
你是否跟小編一樣,已經很久沒有停下腳步,端看那孕育生命的泥土:遲鈍的鼻尖是否還能憶起下過雨後草地上的那一陣土腥;脫下鞋襪的腳底,是否還記得黃泥地上砂粒鑽入趾間的觸感、及那一絲地氣的沁涼?

        曾幾何時,我們忘記了身處天地間俯拾即是的自在,轉而習慣打開電視收看旅遊頻道、坐在車內,從移動的玻璃窗後,感受所謂大自然山水風光?隔上一片玻璃,遠的不是距離,是封閉的心。2015年的內雙溪,搭著聯合國「國際土壤年」的節奏,且讓我們將土壤的故事從頭說起。
一起停下腳步,彎下身軀;撫摸那孕育萬物的土壤,喚醒對自然的渴望~

「地表土壤最薄不到十公分,最厚也不過數公尺,如果把地球比喻成足球,土壤就像貼在足球上的一張郵票那麼薄而已。」(科學發展期刊,434期),這麼薄薄一層的土壤,卻是成就萬物生長的關鍵之一,它們是如何而來的呢?
【得來不易的土壤資源】
漫步在山林中的我們,可曾低頭看看那滋養萬物的土壤?它經由底層母岩幾十萬年風化與上層動植物死亡後分解出的有機質交互作用,不知經過多少年,緩慢且穩定的形成今日的沃土,構築森林裡的大樹、小樹生長的基底,供給更多生物生存的環境!
岩石風化?有機質?變成土壤?你是否也開始想問:「土壤到底怎麼形成的呢?」小編從高大的岩石如何變成細小的礦物質說起:有個成語是「海枯石爛」,在我們有限的生命裡很難看到它的發生,但它卻是每分每秒正在進行的狀態。岩石經由自體的碰撞、熱脹冷縮或者是水、風的侵蝕慢慢變小,而侵蝕掉的地方就成為土壤中的  礦物質  。接著換有機質要出場了~有機質的組成來自被分解的生物,像是動物的代謝物或者是動植物的遺體,經由細菌與真菌努力的運作下將它們分解成  有機質  釋放回土壤,又成為了孕育萬物的養分!這兩者組成了土壤的基本架構,混合了土壤當中的水分、及疏鬆孔隙中的空氣,構成了動植物生長的基地,也是微生物活動的棲所。
圖片來源:壤剖面構造圖


【人類無聲的盟友–土壤】
你發現了嗎?土壤提供養分給生物,生物的生命終結後又轉化回養分還給土壤,周而復始。在這安靜的土壤中,其實無時無刻都在做物質或者能量的轉換。

        植物靠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做為能量讓自己成長,枯死之後,再由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成有機質,成為其他生命的養分,產生的二氧化碳釋放回空氣之中。而空氣中佔了4/5的氮,雖然是植物成長中的最愛,但也得靠著土壤裡的微生物發揮固氮功能,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不僅是個龐大的能量轉換站,也是個超強濾水器!當雨水落入土壤時,土壤中細密的土壤黏粒,藉由吸附、離子交換等作用去除水中的雜質。這些細小的孔隙,也讓雨水得以緩慢滲入地下,成為重要的水資源。因此我們得以安居,旱澇不驚。
土壤轉換能量、涵養水源、孕育生命,更是許多生物棲息的家。土壤內物種種類高踞全球生物多樣性的1/4(施秀惠,2014)。在台灣土壤陳列館中,有一個標語是這樣說的:「一匙肥沃的土壤中,就含有1億個細菌及240公尺長的菌絲。」更別提其他躲在土中的小動物:公園草地上那隻黑冠麻鷺口中叼著的蚯蚓、夏日裡讓小朋友驚叫連連的甲蟲、留下泥地上那一道道扒土隆起的台灣鼴鼠…...。下次經過田間或者森林,撫摸一下地上的壤土,想像指尖正觸碰著這許多物質與生命豐富無聲的流轉痕跡吧。

你看到土壤中的小世界了嗎?
       土壤除了是生命起與滅的端點外,也可以成為磚瓦的原料建造住家;或是成為陶或瓷的原料製成碗盤盛裝美食;許多的工程則要有扎實的土壤做為基底,才可以建築出安全的道路、橋梁等,除了對林間生物們的重要性,它在我們生活中也幾乎是無所不在的存在。

        甚至,現有的抗生素絕大多數來自土壤微生物,因此科學家們也將對抗日益嚴重之抗藥性病原體的希望,寄託在發掘土壤新物種之上。
【土壤生病了】
然而,人口快速的成長,為了生產更多的糧食,用農藥、化肥來增加產量,造成台灣的土壤快速酸化;科技的發展,各種產業興而起,廢水、廢棄物的不當排放,種種因素之下加速了土壤的病情。
如今台灣以及其他國家都傳出了土壤生病的報導:先前的日月光廢水汙染,造成了下游農地的土壤汙染;中國也傳出稻田汙染,產出鎘米事件;其他國家更有土壤鹽化,無法生產的案例。土壤經由有機質與礦物質堆疊混合作用下形成,也擁有許多的孔隙涵養了水分、並給予生物生存空間的空間,但也因為它有強大的涵容能力,汙染物滲入初期,慢慢滲透土壤,讓我們無法立即發現他生病了!直到汙染超過了土壤的涵容量時,才會導致傷害。
圖片來源:2015中國上海環境保護產業博覽會官網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主席達席瓦(Jose Graziano da Silva)說:「生成1公分厚的土壤層可能需要1000年的時間,但人類施與土壤的壓力已超出界線,讓土壤功能下降、甚至完全喪失。除非人們有新的處理方法,否則到了2050年,全球平均每人擁有的可生產土地,將只有1960年的1/4。」
當土壤生病後,緊接著就是一連串的作用;植物生長在生病的土壤,吸入了土壤裡的毒素,開始進入了生物圈中的食物鏈裡,直到毒素經由生物的流轉經由我們口中進入了身體,我們才猛然驚覺,原來土壤生病了!你跟小編一樣開始搔頭苦惱了嗎?我們該如何保護養育我們的土壤呢?
【慢下來,讓我們接近土】

深呼吸~我們讓自己慢下腳步、慢下心來,好好思考【土】與我們的生活。

試著關上電視、放下手邊的工作,我們走進自然,用心聽聽土的故事,慢步林間,嗅嗅那土壤的氣息;蹲下身來,照顧身邊的植栽或者作物;動手整理手邊的生廚餘,一起幫助健康的土壤生成。也許我們也能發現,玩土、並不是僅僅存在於兒時記憶裡。

動動手,流流汗~ 幫土壤一個忙吧!

安靜的土壤,也會給予我們許多驚喜的回饋!
為了喚醒世界各國對於土壤的重視,聯合國糧農組織宣布,2015的今年是「國際土壤年」。聽著內雙溪小編說著【土】的故事,也許你我也可以起身去接近環境、觸摸土壤,跟默默付出的它們表達感謝;從選擇友善環境的糧食與產品,牽起改變的力量!杜絕汙染土地的行為,照顧孕育我們的土壤,是你我需要一起努力實踐的責任。

關心土壤,愛護我們所在的大地,你可以:

※延伸閱讀:
l   珍貴的土壤資源(科技大觀園)
l   土壤與人類影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l  2015年國際土壤年 in Taiwan (FB粉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