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雙溪自然中心 行事曆

環教課程預約專線:02-2368-0603 #22 環境友善種子 謝小姐
服務時間:週一~週五09:00-17:00(中午12:00-13:30是休息時間喔!)
園區開放管理資訊:02-2759-3001#3312 廖小姐
志工導覽預約專線:02-2759-3001#3312 廖小姐

[活動花絮] 打造永續的雨撲滿--內雙溪雨水回收工作假期


        抓10月中陽光的尾巴,在進入迎著東北季風的連綿雨季之前 ,28位來自四面八方的環境志工們,為了雨水回收系統,到內雙溪齊聚一堂,進行這難得的課程。 課程的開始,藉由一個小小的教案,用紙筆看見河流在100年間的變化。隨著土地利用的變化,可以涵養水分的溼地、森林越來越少;農田、房屋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影響,透過學員動手計算,可以看到排水量數字的節節上升。

當土地沒有辦法再涵養水源,當這些寶貴而稀少的乾淨淡水迅速從不透水的地面流走,甚至造成洪患--這時候,我們應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再加高堤防,提昇都市排洪系統的效率,而是回頭看看,我們的水資源管理,哪裡出了問題,而我們又可以怎麼作,來幫忙這塊大地。

計算百年前,不同土地利用的排水比例

課程從家家戶戶皆有的屋頂雨水回收系統著手,增設雨撲滿,留住老天爺給的乾淨水。到底雨撲滿的效用如何呢?氧化鐵老師在課堂上計算給學員看:「假設一家30大小的屋頂,降雨高度1公分,就可以集到1噸的水。」

這是多麼驚人的數字!但是,面對雨水的回收使用,當然還是有疑慮的。學員們紛紛提出自己的擔憂,包括水受到酸雨污染、屋內沒有儲水空間、管線不知道怎麼拉、後續清潔維護麻煩等等,氧化鐵老師也均在課堂一一解答。

精彩的室內課說明

掃除了心頭的擔憂,接下來就是要動手實做了。老師先將學員分成三組,現場勘查環境,並開始畫設計圖、估計材料。

當走入現場以後,就和剛剛上課的文靜氛圍截然不同了。雨水收集組的夥伴們,搬來長梯,爬上屋頂去觀察集雨管的狀況,並且把上面堆積的落葉清除乾淨,又將長鐵網摺好放入集雨管,初步過濾落葉等較大的物體進入集雨設備。


雨水儲留組的夥伴,面對兩個沉甸甸的半人高不鏽鋼水塔,決定先將它們墊高,方便出水口的水管施作,以及提供足夠的水壓給利用組的水龍頭。連女生們也合力推一台手推車,將沉重的磚材搬運過去。


鋪設水塔的地基

雨水利用組的人,則是團團聚在牆壁邊,思考水龍頭的最佳位置,決定水管的走向。七嘴八舌的討論著水龍頭的高度和方向、防止水花噴濺的大盆怎麼擺、
裡面又要裝些什麼、使用過的汙水怎麼處理,連遊客走過去的動線,也考慮到了。



回到教室,各組拿起自己的設計圖互相分享。在時間有限的課程中,也能盡量讓每一個參與者對雨水的收集、儲留、利用,各部分都有完整的概念。這同時也是Debug時間,各組要在別人報告時,檢查一下其他部分的規劃和自己的設計會不會兜不攏,一發現疑問便積極提出,不然,等下可就要正式開工囉!

小組討論設計圖
分組報告自己的設計


下午正式上工,除了少數已經有經驗的夥伴以外,大部分來參與的人,都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水電材料。小心翼翼的施作、比對閥接頭*與水管、塗抹塑膠油接合水管,連一個小小的捲止洩帶*動作,都有很大的學問。

* 閥接頭:一端為螺紋、一端可套水管的接頭。
* 止洩帶:捲在水龍頭或閥接頭螺紋處,避免漏水的膠帶。

塗抹塑膠油



經過一番忙碌後,終於將三大組的部份完整接合起來,人力揚水系統也經過測試,真的能將低於水龍頭水位的水抽上來使用。小小一截塑膠軟管有這麼神奇的作用,令學員們大感驚奇。

課程的最後,PPT內的分享與回顧,也提醒著:雨水回收系統並不困難,這是一般人都可以動手DIY的程度。為什麼要做?不只是因為省水費,而是幫忙自己所居住的環境。留住珍貴的水資源,減緩旱澇之間的差距,雖然似乎理想有點遙不可及,但如果雨撲滿真能在家家戶戶的屋頂上遍地開花,就跟百年前的桃園埤塘一般有著蓄水滯洪的功效。



既然我們無法恢復土地百年前的樣貌,那也許可以用另外一種型態來付出一點點努力。無論如何,一起來關心看似平凡無其亦隨手可得的、一滴雨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