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步調快速的社會中,所有事情幾乎講求速度和效率,就連吃也不意外,外食族比例的攀升,讓我們不知從何時起,漸漸地對最原始食材變得陌生。有句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不過現在也許更常見的卻是:吃過豬肉但沒見過豬走路。對於食材的來源欠缺了解,讓我們充斥著許多不安:擔心蔬果殘留農藥,基改作物影響身體健康,甚至質疑有機認證的可信度…種種的徬徨疑慮,不如就捲起袖子、走出戶外,拿起手上的工具,一起來體驗可食地景的智慧與樂趣,感受一下自然的魅力吧!
透過分享交流,想想平常所吃的蔬果最初的型態和來源,慢慢地拼湊出蔬菜印象 |
與自然和諧共生---認識樸門
改造菜圃之前,大家集思廣益。幫這些新鮮的菜苗設計新家! |
物盡其用,生生不息
從種子發育成幼苗,持續成長,直至終老,變成枯枝落葉,歸回土壤,最後變成養分供其他生命滋長。自然萬物,一草一木,都是遵循著永續循環的法則。因此我們也跟著大自然學習這樣的精神,將資源作合理的應用,發揮更大價值。
夥伴們合力分工,分別除去雜草、整理菜圃基地、 蒐集腐植土,撿拾乾燥枯枝落葉等資材 |
著手打造可食地景
扮演一日都市園丁,首先的工作就是拿起鋤頭──咦、等等!內雙溪的小園地畢竟不是農田,而且土質是不透水的黏土,既不好翻掘也不容易整成適合作物生長的田畦。這該怎麼處理才好呢?都市園丁們採用了樸門的「厚土栽植法」,解決現地難題,也適用在各種環境,可說是四方都市園丁們都一體適用的好法寶呢!
厚土栽植(sheet mulching)顧名思義就是將有機腐植土、廚餘和枯枝落葉等覆蓋物作層層堆疊的方法。通常最底層會交替鋪上廚餘和枯枝落葉(避免油膩的熟廚餘),最後鋪上一層客土,再鋪上以大量的稻草或枯枝所構成的覆蓋物,一來可以抑制雜草生長,二來也可以預防土壤水分散失並達到保溫隔熱效果。而在厚厚的覆蓋層底下,潮濕的廚餘與疏鬆的枯枝落葉,提供土壤層中微生物所需的水分與空氣。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這些層層堆疊的有機廢棄物終將分解成植物需要的能量!
大家同心協力,鋪上生廚餘、枯枝落葉、覆土……每一層鋪蓋的順序、資材的運用,在背後可都是具有大大的學問呢!
|
經過大家一番努力,接下來就是令人最期待的種下菜苗囉~通常為了方便採收,會依照蔬菜的生長速度來決定種植的位置。生長較慢的蔬菜會種在整個菜圃的中心位置;而生長較快菜苗則會種在菜圃外圍。另外,在種植的時候,必須先將覆蓋在土壤上厚厚的細枝條挖開一個小洞到土壤層,將菜苗種下去,再用土鋪平,這樣才能確保根部接觸到土壤並吸收到土中富含營養的有機質和水分喔!
下集預告:手心裡的森林--『尋找竹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