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環境知識+|山林小霸王-虎頭蜂

     一般我們認知的蜜蜂,多指「蜂科」及「胡蜂科」的昆蟲,特徵有:

✅ 兩隻複眼

✅ 咀嚼式或舔吸式口器

✅ 蜂腰(1和第2腹環間有非常細的部位)

✅ 特化的產卵管(就是大家印象中的毒刺)

黃腰虎頭蜂,分布於平地到中海拔山區或住家屋簷下築巢。圖片攝於蘭嶼,圖中2隻虎頭蜂正在食用飛魚乾。攝影:鍾咏慶

走在自然環境中,乃至於民宅、人工建設等人們生活的範圍,時常見到蜜蜂們的身影,而你對蜜蜂的印象是什麼呢?

有毒針會蜇人荒野殺手發現蜂窩要趕緊滅除

特別是惡名昭彰的虎頭蜂,趕盡殺絕似乎成了人們面對牠的唯一態度

 

台灣目前已知有下列7種虎頭蜂:黑絨虎頭蜂黃腰虎頭蜂跗虎頭蜂擬大虎虎頭蜂姬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威氏虎頭蜂

虎頭蜂屬於群居昆蟲,由1隻具產卵能力的女王蜂帶領其餘不具生育能力、負責尋找食物和修補蜂巢的工蜂,組織一個完善的蜜蜂王國。

虎頭蜂的食性會隨著成長階段而有所不同,虎頭蜂小時候吃葷,長大後吃素!成蟲會獵捕小型昆蟲餵食幼蟲,長大成為成蟲後以花蜜、樹汁及腐敗的果實為食,從生態的角度來看,虎頭蜂會幫忙獵食昆蟲抑制害蟲量,也會幫助植物授粉,若沒有蜂群的幫忙,生態系統將有可能崩解,進而影響人們,因此蜜蜂有其在自然中的價值。

 

而大家最在意的虎頭蜂毒性,分為兩類

(1)虎頭蜂毒液的直接毒性

蜂毒的毒性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強,若要使一個人有生命危險,必須接受200次以上的叮咬才有致命的可能。

(2)虎頭蜂蛋白質引起的過敏反應

通常過敏體質的人,比較容易因過敏反應,造成血壓下降、休克而有生命危險,這也是蜂螫對人體最主要的危險性

 

了解虎頭蜂對人體的危險後,我們該如何自保呢?

#避免虎頭蜂靠近的方法

✅ 不擦香水

✅ 穿長袖長褲

✅ 避免驚擾蜂群(不隨意穿進樹叢、不大聲喧嘩、不亂丟石頭或搖動樹枝)

✅ 隨時注意警戒蜂及蜂巢的蹤影,採取走避與遠離的作為

#遇到巡邏蜂時的做法

✅ 不拍打,避開繞道

#遇見蜂群時

✅ 安靜快速地離開,距離至少拉開50米以上。

✅ 若眼前二、三公尺處,蜂群已展翅準備進行攻擊,千萬不得驚慌,記得4大要領:安靜蹲低移動遠離

 

穿著適當的裝備、走在既有的登山步道上、隨時提高緊覺,不需過度緊張,一樣能好好享受森林資源!

認識虎頭蜂的生活習性、對人體的危險性以及自保原則後,文章最後想要請大家一起思考,發現虎頭蜂窩的處理方式除了通報移除外,是否還有其他作法?在不影響當地居民或遊客安全前提之下,若維持安全距離保留蜂窩,等待蜂群自己離巢,順應自然尊重生命的態度或許也是一種選擇,與自然和平相處的願景並非遙不可及,歡迎大家把文章分享出去,讓更多人認識這位對生態貢獻良多的山林小霸王,撇除對牠的負面印象與偏見,學習欣賞與尊重牠的獨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