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起走進竹林, 認識、親近、了解、利用。順應著自然的節奏。 |
蘇軾曾云:「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言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人們的生活曾與竹子密不可分,不過,隨著時代演進,更多材料的出現,讓竹產業漸漸凋零,傳統工法也慢慢失傳。這些過去的常民智慧,就這樣湮沒在時間的洪流中,十分可惜。
本次內雙溪邀請到雙溪上游的在地農友:郭登源老師,來分享數十年累積的田間智慧,讓我們一起走進涼風颯爽的竹林裡,傾聽自然的呼吸吧!
在園區步道旁,一整片青翠蓊鬱的綠竹林,一陣微風拂過,發出颯颯聲響,頗有禪意。一想到綠竹,有些夥伴詼諧又興奮地說:「哇~是綠竹耶!今天是要上山採竹筍嗎?」在炎炎夏日,一道涼拌綠竹筍,實在是一大享受啊!不過園區的綠竹林,已久不做採伐收成的管理,長出的竹筍口感不如市面上的鮮甜可口。從這個話題中,學員也才瞭解,為了保持竹林的健康,須適時進行疏伐,才能控制竹林密度,使新生竹子有生長空間,維持延綿不絕的竹林生態系統。 此外,郭老師說在挑選竹子進行疏伐時,應保留竹齡三年以下新生竹,使其繼續生長;長到第四年的竹子已足夠堅韌成熟,可砍下作為各種利用。而竹齡超過七年就必須砍伐,避免因地下莖老化影響水源涵養能力。這即是所謂 竹林經營俗諺中,所謂「留三去四不留七 」之說喔!
不知道該如何辨識竹齡嗎?郭老師提供一個簡單的小秘訣: 盡量挑選黃褐色的竹子,年齡較老;保留年輕的嫩綠竹子讓他繼續生長喔! |
經過大家一番努力,所需要的材料終於蒐集齊全,準備開始動工囉~不過這麼多的建材,該如何分配運用在我們的可食地景工作上呢?首先,較粗壯堅硬的綠竹可以用於建造戶外落葉堆肥區,順應自然界中的能量循環,同時為可食地景持續產出未來的沃土。而比較細小的桂竹則可以做成苗圃旁的低矮圍籬,不但美觀,也可避免小朋友在觀察時直接靠近而破壞苗圃培土。
以層層堆疊的粗厚綠竹作為圍柵、再利用桂竹皮的韌性捆綁固定 ──不用一根鐵釘、接合劑,就可以製作出穩固的落葉堆肥區。 據郭老師說,以往連房子都是用相同、只是更嚴謹的工法製作出來的喔! |
夥伴們發揮創意與美感,為苗圃創造出美觀又實用的圍柵。 最重要的是:這些圍柵來自場域中年老、被自然淘汰的竹材; 經過工作夥伴的慧心巧手轉化後,再生為新地景的重要組成; 而在未來,這些材料也終將重新回到土壤,成為森林大地的養分。 |
內雙溪自然中心,秉持「森林綠生活」的特色主軸,從各式容易親近的課程開始,與參與夥伴一起探索自然、實際行動、進行回饋與反思。想知道更多關於內雙溪的課程嗎?內雙溪還關心哪些重要的環境課題?請隨時關注部落格最新資訊,或者加入訂閱「內雙溪快訊」,就可以掌握我們第一手的消息囉!
※ 「〈手心裡的森林〉可食地景工作假期花絮」上、下篇,由內雙溪協力小組成員:蕭維庭撰寫、內雙溪小編群編輯完成。(點我看上集)